他被医学界誉为癌症诱导分化第一人,他是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2011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教授。而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能有幸与王振义老先生近距离接触,领略“大家”风采,实在感受很深,受益颇多。
当得知王老受邀要来我校组织工程与干细胞实验中心参观指导,心里别提有多兴奋了,真是怀着十二分崇敬的心情。早就听说过王振义老先生献身医学艰辛奋斗的事迹。记得,当时在场的老师、同学自发地站在电梯口两侧迎候,87岁高龄的老先生,面带慈祥的笑容,与夹道欢迎的每个人逐一握手,这时,“大家”的气质使在场的所有人倍感温暖!
在座谈会上,王院士仔细、认真地听取了我们的汇报,并对实验室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很高的评价。当我们请他对实验室的工作给予指导时,老先生非常谦逊的一句话“我是来学习的”,给人强烈的震撼,使我们再次感受到“大家”的风范!随后,王院士在学校礼堂为1200多名师生作了“在医学的大道上阔步前进”的专题讲座。讲座中,王老谈到了做人、做事、做学问等方面,其中有几句话给我们启发很大,如:“要能吃苦耐劳,成就往往建立在困难、艰苦、贫穷、甚至是悲痛的基础上;坚持走选定的道路,正确对待机会和荣誉,没有机会时要等待机会,要知足者常乐,向他人、向年轻人学习,向别的学科学习,做有心人。”、“我60岁时学英语,70岁时学电脑,学习是我延迟大脑退化、不得老年痴呆症的最好办法,只埋头干不问为什么,为人类做出贡献是享受人生的最高体现。”、“成功和成绩以他对人类有多大贡献来评定,病人的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病人的痛苦是医生毕生研究的动力,我只是找到了一把钥匙开了一把锁,医学的发展最终是要找到一把万能钥匙打开所有的锁、所有的门。”这些朴实的话语和他丰富的人生阅历,特别是孜孜以求的学习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彰显出一位“大家”的风采!
时至今日,我所亲历的与之交流过的院士屈指可数,但从他们身上都能感受到“大家”的风范。“大家”的“大”是名副其实的,他们的学问大、功劳大、名声大。我们对“大家”之所以如此崇尚,除了他们身上看得见的“大”外,更多的是他们身上的精神、人格和境界,他们还有着一种共同的“大”——胸怀大。我们的身边或许不乏专家,但我们太缺乏“大家”,与“大家”对话常会引发我们久蓄于胸的圣贤情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听着“大家”们平和、谦恭的话语,或许没有人不思索我们与大家的差距有多少?不同之处又在哪里?人生在世,年龄大都不过百年,身高亦大致相当,百年之后都一样化为尘土。这真正的区别我想不在肉体,而在精神、在境界。淡泊名利,宠辱不惊,是“大家”们共同的写照。像王振义老先生,他获得了如此之多的奖项与荣誉,却把这些都归功于团队,他把获得的500万元人民币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毫无保留地捐给了他的研究所和研究团队,这是何等的境界!
“大家”是我们人生道路上树起的一座座雕像和丰碑,是引领我们志存高远为事业坚持不懈的一面面旗帜,是照亮我们前进方向的一盏盏明灯,是唤醒我们克服懒惰迷途知返的一剂剂良药。虽然与王振义老先生接触时间比较短,但王老严谨、低调的科学精神一直深深的打动了我,以国家富强为己任的责任感,时刻鼓舞着我。慈祥和蔼,虚怀若谷,思维敏捷,步履稳健,是87岁高龄的王振义院士留给大家最深刻的印象,他的“大家”精神必将影响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走近“大家”,感悟“大家”,只有站在“大家”面前,我们才能看出自己的“小”来。
(作者系基础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教师 许键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