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外人士”这一称谓,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来的。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抗日、团结、进步的方针,加强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1940年3月6日,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起草对党内指示《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中,明确提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实行“三三制”,并首次提出和使用“党外人士”的称谓,指出要“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说服和教育党外人士,使他们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1941年11月6日,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中,进一步强调要搞好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指出“共产党只有义务同抗日党外人士合作,无权利排斥这些党外人士。”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三三制”在各抗日根据地普遍实行,党外人士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如在陕甘宁边区,开明绅士李鼎铭担任边区政府副主席,他提出的“精兵简政”等许多意见均被采纳。
(摘自中共党史出版社《统战工作》第282页)
(党委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