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情结──与“小印度”的友情
□ 许义丹 
    在这复习与考试交替的弥留之际,我是不会随便约人或是应约的,毕竟对于一名大学生来说,考前一个月像是在拯救自己,更何况是一名大学生,更是要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到备战期末中来。但有句话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我们都这样计划,却很难这样实施。
    认识Bhumit Vashist是通过微信,是室友在摇微信的时候捕获的。她一看是个外国人,便兴冲冲的发送加友请求,很快得到了回应。他是一个印度人,也是我们叫他“小印度”的原因。而我真正认识他是在一星期之后,我也加了他的微信,主要是为了给晚会那天我们的恶行作一个交代。那天本来是和室友约他见面的,后来因为我们那“说不出的英语”而放了他“鸽子”,他便生气了,这才启动了我的微信。
    其实,早在高中时,我告诉自己到了大学至少要交一个外国朋友,可以学习英语口语。由于来的是新校区,这才渐渐有了留学生,我也才渐渐要去完成这个高中的心愿。
    为了弥补那天晚上我和室友的失礼,我和“小印度”聊天,但很慢,因为每句话都要用有道词典翻译。后来通过各种方式,“小印度”终于答应了我们的邀约。其实,我们也就为我们的“恶行”道歉而已,毕竟他们是外来的客人,而我们与他们的所有言行在一定程度上也反应了我们国家名族的言行,又怎能那么随便“出卖”自己呢?
    那天恰好是室友的生日,我们把见面的时间定在晚上八点,地点是一食堂,他带上他的朋友,我们也带上我们的朋友。
    七点之前,我们就把晚餐吃了。原本打算去散散步的,但那冷冷的寒风打在脸上,着实有些不舒服,不过一想到要见到“小印度”,就觉得很开心,毕竟第一次体验总会让人有无限的遐想。
    朋友们紧张的表情让我感觉到她们的不安,想必也是在想和“小印度”们的开场白,甚至整个场面吧。我们都学了近十年的英语了,就算过了四级,英语还是说不出口。其实,我也一直在想一会见面该怎么应对,毕竟那天悄悄的走了也是因为这说不出口的英语。不过我唯一自信的是,手机里存了有道词典。
    其实,我很喜欢英语,但一直学不好,或许是方法不对,又或许是不够努力。总之,那天晚上,我一句英语也没敢说,全用“有道”来交流。
    Bhumit Vashist给我们带来两个他的同伴,其中一个叫Sam,他坐在我旁边。他说想和我做朋友,要向我学中文,我微笑着点头。他伸出手来,把拇指和小指伸起,和他小指对小指、拇指对拇指,然后挽一下再握个手。其实,我也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但我觉得和我们国内的小朋友玩的“拉勾勾”差不多意思吧,大概就是不能背叛。
  他们不会说中文,而我们的英文又是“纸上谈兵”,便全部启动“有道”,所以整个交流过程进行得很慢。但尽管如此,我们对他们的那种热情,和他们对我们文化了解的那种渴求却风雨无阻的写在手机屏幕上。如此,“有道”也就这么无形的变成了系住我们友谊的纽带。
  临走的时候,我们一起照相,相互留联系方式。他们说要经常联系,多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把他们国家的文化、精神带给我们。
  其实,他们是一方之客,而我们是一方之主,又怎能不尽我们主人翁的责任呢?让我们系在“有道”上的友谊天长地久。
 
(作者系2012级护理专业学生)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贵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 地址:贵州省贵安新区大学城贵州医科大学 | 邮编:550025 | 电话:0851-88416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