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也非 张 亮
为医药卫生事业培养和输送专门医学人才是高等医学院校担负的重任,其所培养的医学生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在校医学生今后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质量。校园文化作为医学院校的精神、传统、作风和理想追求的综合体现,对每位在校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影响着其今后学习、生活和工作。
一、校园文化的意义和作用
医学院校校园文化是医学院校的历史传统、校风校纪、学风、舆论及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也包括校园建筑、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健康的校园文化,则有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级医学人才,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医学其鲜明的特殊性就是它所直面的是人的生命,守护和保障的是人的最高利益。医学本质是一种“仁术”,正所谓“医乃仁术”。医学的神圣性源于它守护人的生命和健康的神圣使命,医务工作者树立关爱生命的观念不仅是培养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基础,也是培养良好的职业操守的重要内容,更是医学院校对医学生的重要培养目标。医学院校独特的专业属性决定了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应该体现和贯彻关爱生命的精神。因此,在正确认清当前医学院校校园文化的现状的前提下,解决如何选择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问题,对教育和引导学生完善自身个性,发挥自身潜力,形成良好的医德医风以及构建和谐的医学校园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当前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校园主导文化与主体文化存在分歧
校园文化是由全体师生共同构建的,学校管理层利用其组织及制度等要素,通过教学、管理、服务等媒介作用,使之成为校园文化的主导。而学生则通过自身的思维方式、情感状态和行为特征演绎着校园文化的主体。主导和主体两者相互影响,保持一致才能实现校园文化的和谐统一。但实际上两者往往存在分歧,甚至格格不入。造成冲突的主要原因是主导方向已落后于大学生群体的精神需求和时代节奏;主导方的消极性和强制性违背了文化精神的本质和大学生的心理规律;教学、管理、服务育人未能发挥积极作用,缺乏对外界思想冲击有效的措施,导致主导文化和主体文化无法达成良好的默契,以至于有些主导文化和主体文化各走一边,影响校园文化的和谐统一。
(二)忽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作用
校园的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是整个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但校园文化的核心内涵是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因素。建设物质文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但是高校文化建设的现状却背离了这一宗旨,有的高校甚至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丰富的学生业余生活,对单纯的娱乐文化、物质文化建设津津乐道,使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这与高校精神文化建设尚处于初步建设阶段有关,但更主要的是对校园文化中精神因素的作用认识的不够全面、深入,缺乏明确的建设目标,发挥不出校园精神文化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三)校园文化建设局限于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层面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把校园文化建设归属于宣传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着重强调控制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以及物质功能。有的学校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或者学生业余活动的开展,从而使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行为的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上,把校园文化建筑和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课程开设等割裂开来,极大地限制了校园文化功能的发挥,这实质上是没有对校园文化全面、正确认识的表现。
三、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加强校园文化物质层面的建设意义。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层面指的是高校教学、科研、生活、校园环境美化等方面的硬件设施,是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物质基础。对医学院校来说,要营造良好而富有特色的校园环境,就要在校园规划、校园建筑建造等方面增强医学文化意味,让人一进到校园内就感受到强烈的医学文化氛围。比如在教学楼、宿舍楼等公共场所悬挂一些医学名人的画像和名言,或者树立一些医学名人的塑像,这些物质层面的硬件设施对学生“润物细无声”地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我国很多医学院校都可以见到李时珍的塑像,这往往成了医学院校毕业生毕业留影的必选背景物,作为医学院校的标志物。可见,它是有文化意义的,它可以不动声色地使学生们接受医学文化的感染,是医学院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完善校园文化制度层面的建设机制。医学院校校园文化的制度层面是指高校的教学科研规章制度、学生行为准则等组织管理方面的规定的总和,它反映了高校的管理特点,对学生发挥着引导、纪律训导的作用。对医学院校而言,要求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通过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来影响学生,着眼于培养医学生良好的职业操守和职业意识。
培育校园文化精神层面的建设氛围。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层面是指高校的历史传统、校风、教风、学风、价值推崇等方面的因素,它是校园文化最核心的部分,反映的是高校独特的办学历史和办学特色,也是学校形成学校品牌和社会形象的核心内容。“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其核心是以育人为第一要义,以高素质人才教育为大学使命。大学精神给大学注入了生命活力,使大学不仅仅是教学楼、图书馆、林荫道等冷冰冰的建筑群落,也不仅仅是人才的集散地,而是人、思想、价值观念、理性思考、创新、智慧与博大胸怀的代表。在大学之间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大学精神的塑造是必不可少且尚需加强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医学院校来说,要求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要着力于培养学生对学校的家园认同感以及对医学的专业认同感,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让每一个学生经过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之后,都能以校为荣,以学医为荣。
增强校园文化行为层面的建设措施。校园文化的行为层面是指高校行政组织者的管理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及学生的日常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同质倾向,是校园文化在师生的行为中的集中表现,集中体现了一个学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对人的影响和作用。对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而言,就是要求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着力于培养学生关爱弱者、乐于施善的行为习惯,其目标就是要达到学生的言行举止让人觉得“看上去像个医务工作者,做起来是个医务工作者”,并逐渐具备医务工作者的职业行为特征。
医学院校作为高素质医药卫生人才培养的基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素质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作为医科院校的从业者,要根据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特色,培育高层次、有特色的优秀校园文化,为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进步和人民健康的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医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