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毕业生社会地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赵 群


  目前,国家大力提倡职业教育,教育的重心开始向职业教育倾斜。然而社会对职业教育认可度较低,职业教育的地位低于其他教育形式。如今的职业教育已成为了平民教育,在传统观念中,大多数中职生被认定为“中考失利者”,中职毕业生的职业大多数在社会上经过培训可取得,中职毕业生成为了新一代的农民工。中职毕业生的社会地位都不高,笔者以社会分层的观点来系统地分析解决中职毕业生的社会地位问题。
  一、中职毕业生社会地位的现状分析
  从我国的社会分层体系分析,中职学生初次获得职业大多是“半技术半体力工人、服务人员”,通过职业培训,获得了一定技能,其受教育的程度影响他们所取得的职业,从初次就业的观点来看,中职毕业生多在商业、服务业员工等阶层上长期工作,多为技术工人、个体户或自由职业者。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层次低,所获得的社会阶层低。
  在我国,社会地位的获得主要来自于职业。中职毕业生在社会上的认同度较低。缺乏获取社会地位的有效途径,而高学历人员可以通过公务员这一职业获得较高的政治地位。中职毕业生又如何通过职业获取自己的政治地位呢?在社会十阶层理论分析中,中职学生的职业主要是:第六层的个体工商户、第七层的商业服务人员、第八层的产业工人。中职毕业生仅能上升的层次是占社会比重0.6%的私营企业主。
  而且,实地考察了国内一些企业,像深圳、苏州、浙江、上海、南昌等地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成批的中职学生到这里进行实习和工作。中职学校实行的2+1模式,即二年在校学习第三年到企业实习。劳动密集型企业大规模的接纳中职学生。据2009年国家统计局发布《2009年农民工监察调查报告》指出,外出农民工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占多数,但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在提高。在外出农民工中,文盲占1.1%,小学文化程度占10.6%,初中文化程度占64.8%,高中文化程度占13.1%,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0.4%。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比重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占23.5%。这个报告证实了10.4%的中职毕业生进入了农民工队伍。中职毕业生从事的工种,和农民工最大的区别就是有一定的文化和技术,我们把这类人群称为“新一代农民工”。
  二、提高中职毕业生社会地位的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国家正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中职毕业生已成为就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职毕业生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很难成功的。中职毕业生应当认清当前的社会形势,找准自己的位置,准确定位,要客观的评价自我,综合考虑自身的兴趣爱好、素质能力和就业形势。
  (一)为中职毕业生营造良好就业环境
  中职学校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中职毕业生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和贡献。要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进行专业调查和预测,使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要加强衔接课程的开发,努力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贯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制定相关提高中职毕业生在培养、使用、待遇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加强就业指导,使家长、学生对职业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改变传统职业教育观念,调动企业积极性,形成在不同起点、不同职业上不断奋发学习的运行机制,真正营造出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社会环境。
  (二)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和良好的自信心
  近年来国家吸引初中毕业生特别是农村和城镇的贫困家庭学生进入中职学校,每年都比上年递增20%,到2009年在人数上超过了高中生。并且,大多数中职生都经历过中考的失败,他们往往缺乏自信心,认为自己各个方面都不如大学生,加之社会上存有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使得中职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处处碰壁。中职毕业生应当看到自己的优势,正确的认识评价自己。
  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从业观,养成自尊、自信、自强、乐群的心理品质,坚定成功成才的信心。中职毕业生要相信自己,鼓足勇气,参与竞争。正确地认识自我及就业形势,确立恰当的就业目标,综合考虑招聘单位对求职者的具体要求等。
  (三)树立艰苦创业、学习上进的意识
  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好学上进,不断提高充实自己的实力。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吃苦意识、服务意识、团队意识和创新意识,努力提高承受挫折能力、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能力、与人交往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处理解决问题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在学好专业课的基础上,发展特长,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技能考试和竞赛,提高自身能力,全面提高自己适应岗位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努力使自己由“需要工作的人变成工作需要的人”。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贵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 地址:贵州省贵安新区大学城贵州医科大学 | 邮编:550025 | 电话:0851-88416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