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李宗恩(七)
 
□李宗瀛
      1950年10月,美军过了三八线,战火向鸭绿江边蔓延。圣诞夜的第二天,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从此协和的处境就变得复杂了。1951年1月18日,美国财政部宣布终止美、中间的一切银钱往来;冻结了中国人在美国的所有财产,包括已拨给协和的洛氏基金在内;冻结一切与中国有关的银行帐户;禁运所有准备运往中国的物资。1月20日,宗恩电告美国基金会,医学院已改国立。
      我于1948年去香港大公报任职。最后一次见到大哥是1955年。这期间国内知识分子经历了思想改造和多次政治思想教育,大哥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到北京的当天下午我就去看望他,当时他正患高血压,半休在家。见了我,他很高兴。因为他晚上有个会,就留我在家吃了晚饭再搭接他开会的车一起走。匆匆忙忙,竟没有来得及和大哥好好聊聊。1958年我再次去北京时,他已被打成“右派”放逐昆明了。那年,他已经六十四岁。特准大嫂陪同他去昆明,也算是对他的一种照顾吧。
      他说得最多的是把个别有基础的医学院恢复为八年学制,他认为没有质就没有量,只有在提高的基础上才能搞好普及。有限的经费如果不用在刀刃上,只可能浪费。这个想法早在抗战时期他就在重庆教育部的会议上提出,没有什么反应。协和原来是八年制,前三年的基础课与人文科列为医预。在医学院本身不具备教学条件时,这三年的课程就分配给燕京之类的私立大学和教会大学去上。医学院具备上基础课的条件以后,医预一度回到协和医学院。国民政府坚持全国大学一体,通通五年一贯制。协和因为是美国人办的,只能通融,再把前三年的课程分配到几个私立大学,教师也跟过去。条件是不许叫“医预”而叫做“特别生物系”。但校内仍称之为“医预”。宗恩说旧式官僚也罢,留过洋的官僚也罢,都迷信所谓的“数字标准化”,医学院必须是五年制,那就多一年都不行。宗恩再次提出恢复八年制,引起了许多非议。他的想法在三十多年后的今天付诸实践,真令人感慨万分,这期间多少人为之吃了大苦头啊!
      同时他还提出了培养高级护理人员的问题,协和复校后,恢复了护理科预科二年、护士科三年的学制。但不久,这个学制就被“切除”了。现在,高级的护士科又在几个医科大学成立,虽说晚了三十多年,但总比不做好。
      1956年,他参加了农工民主党,医学界人士参加农工的很多。宗恩的朋友、同事、学生不少人在他以前加入该民主党派。那时候,“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对希望中国富强的爱国知识分子而言,是很有吸引力的。宗恩并未意识到乌云此时已在他的头上集结。
      1979年,中国医学科学委员会发了这样一个批件:
      1958年1月,将原协和医学院院长李宗恩同志划为右派分子,属于错划。本人于1959年调昆明医学院,1962年病故。1979年4月9日经卫生部(79·2党字第42号文)批复,已给予改正,恢复政治名誉,消除其影响。
      1984年,我带着全家去贵阳、昆明,重游青年时代生活过的地方。在昆明,了解到一些大哥暮年的生活情况。
      秦作梁教授告诉我,宗恩到昆明后,昆医安排他在门诊部看病。不久,中央有人来视察,认为李宗恩年老体弱,不宜看门诊,让昆医安排他去图书馆整理外文期刊中的资料。宗恩做这类工作当然是驾轻就熟的,但不久他又提出回门诊部工作的要求。他非但看门诊,还改进门诊部的工作,建立了一个秩序。昆医的副院长蓝瑚是法国留学生,是大哥“被贬”以后结识的。他对“李院长整理门诊部秩序的成绩”评价很高。大哥把高效率的医疗工作看得很重,即使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只要一投入工作,他总会认真负责,一如既往。
      1962年,宗恩病危,昆医向北京打了报告。中央(据说是周恩来总理)让宗恩的长子寿复飞往昆明,说有可能的话,将宗恩接回北京救治。但,寿复接回来的,是悲痛欲绝的老母亲和父亲的骨灰盒。
      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灾难,我们都垂垂老矣,“向前看”对于我们这一代人而言,多少感到无奈。我们不能不回顾这一生经历的人与事。我写下以上文字,为的是已故的大哥,也为了那些并不了解中国老一代知识分子的后来者。
            (完,本文有删减)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贵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 地址:贵州省贵安新区大学城贵州医科大学 | 邮编:550025 | 电话:0851-88416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