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胜勇
由于医务工作者服务对象的特殊性,相比其他行业,更加凸显人道关怀和人文精神,因此,医学院校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教育尤其重要。国内外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医疗技术的进步、硬件设施的引进和改善更需要加强对医务人员人文素质的培养,才能推动医疗服务质量上水平,医疗事业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一、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医学生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基本要求,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和培养是医学院校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加强和改进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把学生培养成为我国医学卫生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对不断深化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人类社会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我国正在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这就要求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融合,必须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把他们培养成为尊重人类、尊重生命、有爱心和高尚职业道德的人类健康的守护者。
随着医学模式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模式和生物一心理一环境模式的转变,对当代医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适应这一新的模式要求,由培养只懂医学专业知识的单一型医生向培养掌握治疗、康复、保健等卫生服务的复合型人才转化,这就要求医学生不仅要懂得医学知识,还要掌握社会、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综合性知识;不仅要掌握医学知识和医疗技术,还要有对人性的关怀,对他人的同情心等人文情怀;不仅要关注疾病,更要关注有思想感情的患者,要充满爱心和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等高尚的人文精神。
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提高未来医务人员道德水平的客观要求。高等医学教育以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为己任,在医疗实践中,医德与医疗技能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高新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整个医疗卫生的防治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这对所有医疗卫生人员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纵观古今中外,医德所要求的具体内容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也是一致的,这就要求医学教育从开始就要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打好职业道德的基础。
二、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方法探讨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构建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以学科构建的人文社会学课程,主要有文、史、哲、音、美、心理学等。此类课程约占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二分之一,主要让医学生建立对人、社会、自然和自身的正确认识和正确态度,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由人文社会科学与医学交叉产生的边缘学科课程,主要让医学生能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探讨与医学有关的若干问题,引导他们尊重生命及其发展规律,正确认识生命与健康的价值;同时尊重人和人的权利,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医患关系。由多学科融合后形成的综合课程,主要有社区卫生保健、医院管理、人口学、运筹学等等。此类课程主要是融人文素质培养于医学实践之中,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以上三类课程相互联系,根据学生所在的年级的不同,分阶段渐进,贯穿医学生入学到毕业全过程。低年级学生以第一类课程为主要内容,辅之早期接触病人,培养医学生的职业认同和责任感。三年级学生以第二类课程为主,在此阶段学生参加社区医疗实践与健康调查,使学生提高社会责任感。高年级学生以第三类课程为主,结合临床实习、论文、讨论和社会调查等方式进行考核,侧重培养医学生发现、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在医学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医学人文教育医学基础课与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应当渗透人文精神,加强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通。专业课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把课堂教学不仅仅作为传授医技的渠道,更作为育人的渠道,将人文精神教育融汇于专业课程教学之中,有效地促进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在专业课教学中应选用该专业发展史上里程碑事件、著名科学家的事迹等启发学生。还应增加相应的伦理学、社会学、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医学伦理学中的自主、知情同意、伤害、最优化的基本原则应贯穿到临床各科教学中。
在见习、实习教学过程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在医学教育的见习、实习阶段,尤其应注重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各见习、实习教学单位应结合医学生见习、实习所接触的典型病例、以及本单位曾发生的典型事例,进行医学人文主题讲座和案例分析,将医学人文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使学生学会从医学、道德、法律、政治等不同角度去研究、解决医疗问题,使临床实习阶段不仅仅是对医学知识技能的实习,也是对医学人文知识运用能力的实习。
2、充分发挥优秀校园文化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载体作用
充分发挥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的育人作用。校园科技文化活动是对医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应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校园科技文化节、名家论坛等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大学生艺术团及各种以科技文化活动为宗旨的学生社团的自我教育作用,使学生在活动中修身养性、开拓视野、增长才干、增强科学人文素养。
充分发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作用。要创造各种机会,提供必要条件,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深入基层、农村、社区等,接触社会服务大众,开展慰问走访、体检义诊、导医护工、科普宣传、社会调查及社区服务等多种活动,以此培育医学生“博爱、尊重、理解、尽责”的优秀品质和立志成才、服务社会的崇高追求。
3、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建设
加强医学生人文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需要坚实的学科支撑。要加强医学人文学科建设,通过人才引进、师资重组和硕士、博士点的建立,逐步培养、聚集一批医学人文学科优秀学术人才。同时,大力开展医学人文课题研究,形成一批有较大影响的研究成果,使之发挥对医学人文理论研究、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孵化器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建设医学人文重点学科。
努力提高基础和专业课教师的人文素质。一方面是在医学教育过程中必须加强文、理、医相互渗透和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使医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做事、做人以及和他人的相处。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心理、社会和环境等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把医德和医术的培养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是要加强教学实验实习环节,强化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培养医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思维和临床操作能力。最后,就是要强化高等医学教育的服务性。医学院校的教育、科研和医疗卫生服务职能是相辅相成的,在教育中要注重教师在服务中教,学生在服务中学的形式,以培养学生服务意识、奉献意识,并力争在服务中完成由医学生向医生的角色转变的过程。
总之,人生在实现全面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学习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还应当注重社会人文知识的学习,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否则,将不可能成为具备全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对于在校的医学生来讲,如何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如何去实现自己的追求和梦想,这就需要在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前提下,加强自身人文素质的修养,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感,从而为将来从事的职业和确定的奋斗目标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的基础。因此,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成为医学生未来发展的内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