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思想 端正态度 迎接新一轮全国医学教育改革
 

李建华  

    自1999年高校扩招后,临床专业学生数量大大增加,给临床见习、临床实习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加上后来的执业医师准入制度,以及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加强等因素,临床学生见习、实习的质量大打折扣,学生毕业后临床技能水平远不如以前。教学管理部门采取看光碟、录像,建设临床技能中心等加以完善。但总体来说,学生得到的锻炼少,实际操作机会少,临床技能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2005年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时,临床教学工作尽管使出了浑身解数,但终归还是成了我校的短板。面对医学教育的困难处境和长期积累的矛盾,2008年2月28日,教育部、卫生部在北京联合召开全国医学教育工作会议,共商医学教育事宜,就医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达成一致,2009年两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这些举措,就当时的情况,对我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解决了一些问题。但到现在,有的问题依然存在,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一些结构性问题日益凸显,按照卫生部陈竺部长的话说,尤其是基层卫生人才匮乏,已成为深化医改的重要制约因素。目前,我国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存在总量不足、素质和能力有待提高、结构和分布尚不合理、与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相关的政策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等突出问题。
  今年12月6日,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在京召开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部署和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针对当前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提出了五大领域12项改革任务和措施,并准备组织实施深入推进改革的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会议宣读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对会议的批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韩启德到会并讲话。他们对加强医学教育改革,办人民满意的医学教育,以及满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等作了重要的指示。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卫生部部长陈竺作了讲话,提出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基本思路是:遵循医学教育规律,着力于医学教育发展与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紧密结合,加快面向基层的全科医生培养,全面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为发展医药卫生事业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
  一、优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关于“十二五”期间临床专业招生规模控制,对我校实现“十二五”末1.7万在校生的计划有所影响,但同时也是一个机遇,我们可以抓紧机会,进行专业门类的调整,按照医科大学的标准建设,扩充人文学科及其他学科门类。本次会议提出构建“5+3”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即临床本科五年教育加上三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际上这不是一个新的话题,很多省份、医院早就开始实施这一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实际上,这也是解决当前全科医师数量严重缺乏的培养模式。上海早在1997年就启动了这一培养模式,并于去年启动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学位衔接改革试点,我省也在尝试这项工作。关键是要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激励毕业生积极参与,让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纳入常规化、制度化。培训完毕学生的就业、待遇、甚至学位等问题要给予合理的考虑。医学教育学习时间长、投入高,加上规培,时间更长,所以,要有优惠政策及环境支持。
  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
  五年制本科要以医学生职业道德和临床实践能力为核心,改革教育内容与课程体系,强化临床实践环节,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改革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倡导“三个结合”,即:研究生招生与住院医师招录相结合、研究生培养过程与住院医师培训过程相结合、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标准相结合,强化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培训,培养一大批高水平、高素质的临床医学人才。基于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急需的用得上、留得住的全科医生,探索“3+2”(三年医学教育加上毕业后两年全科医生培训)培养方式来实施。
  三、推进临床实践教学能力建设
  推进临床实践教学能力建设是重点,也是难点,袁贵仁部长在报告中提到“实践能力已成为医学教育的严重短板”。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临床教师队伍建设,《意见》中专门强调,加强临床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明确附属医院专业技术人员的教学责任与义务,把教学工作水平作为聘任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重要条件。要大力提升附属医院临床专业人员的教学意识,医院上下都要重视临床教学工作,把教学和医疗提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教育部和卫生部、教育厅和卫生厅、学校和附属医院之间要达成共识,制定相关政策和配套机制,形成一套人才培养的良性机制,激励临床专业人员积极参与教学、支持教学。希望不要再次出现“不努力搞好临床工作就送你去搞教学”的言辞。二是加强临床教学基地硬件与软件建设,学生临床技能的提升与实践环境密切相关,要加强附属医院的建设和管理,理顺学校与附属医院的关系,加强临床技能中心的建设和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能。
                                        (作者系我校党委委员、副院长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贵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 地址:贵州省贵安新区大学城贵州医科大学 | 邮编:550025 | 电话:0851-88416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