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好军医 华益慰
 
  颁奖词:不拿一分钱,不出一个错,这种极限境界,非有神圣信仰不能达到。他是医术高超与人格高尚的完美结合。他用尽心血,不负生命的嘱托。
  华益慰,著名医学专家,1933年3月生于天津一个医学世家,多年来,主要从事胃肠、甲状腺、乳腺等普通外科临床工作,曾任北京军区总医院外一科主任、主任医师、专家组成员。他先后参加支援西藏医疗队、辽宁海城抗震救灾、唐山抗震救灾等重大任务。在56年的从医生涯中,他用仁心仁术解除了无数患者的痛苦,年过七旬的他仍坚持每年做100多台手术,累计治愈上万名患者,从未发生过一起医疗事故,从未收过一次红包,被广大群众誉为“人民的好军医”、“值得托付生命的人”。身患重病后,毅然立下“自愿捐献遗体”的遗嘱。2006年6月,胡锦涛主席号召全军广大医务工作者向他学习。同年华益慰被授予“白求恩奖章”,当选“感动中国2006年度人物”,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
  “我这一辈子,没有做过一件对不起病人的事。”这是他的肺腑之言。“做一台手术,留一个精品;治一名患者,交一个朋友。”这是华益慰一生的写照。
    “做医生啊,除非是身体顶不住了,才能停下来,否则总要做下去。”
  2005年7月25日,华益慰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手术室。他要为63岁的杨华做甲状腺肿物切除术。
  术前,他悄悄地对护士长说:“我昨天做了一个胃肠造影,情况不是太好,最近就不要再给我收病人了。”
  看到他消瘦的面容,护士长说:“今天的手术就让别的医生做吧。”华益慰摇了摇头,说:“我已经答应她了。”谁曾想,这竟是他做的最后一台手术。
  第二天,华益慰住院了。在病床上,他嘱咐身边的工作人员,给预约好手术的病人一一打电话,为自己的“失约”道歉。
  8天后,他被明确诊断为胃癌晚期,进行了全胃切除。
  “做医生啊,除非是身体顶不住了,才能停下来,否则总要做下去。”这是华益慰曾说过的话。然而,即便躺在病床上,他心里装的还是病人,还是医学事业!
  术后,由于食道返流,呕吐严重,他非常痛苦。于是,他和科里的医生们说:“我以前也给病人做过全胃切除手术,现在自己成了病号,也体会到了这种痛苦。以后遇到这类病人,一定要慎重,条件允许的话,尽量不要把胃全切了,哪怕留一点,病人也好受些。”
  华益慰所患的胃癌十分特殊,术前多次检查都没有发现病理证据,术后又出现许多从未见过的并发症。对此,他反复交代:“我这个病很特殊,死后一定要做尸体解剖,看能不能有所发现,查出发病机理,以供后人借鉴。”
  2006年2月,华益慰病情加重,进行了第二次手术。由于呼吸道和食道的特殊状况,他经常需要使用吸引器清理痰液和唾液。在夜间,他担心吸痰的声响太大,就问护士:“我影响别人休息吗?”
  在他身上,永远有一种“乐观因子”。当护士给他用棉签擦唾液时,他会冒出一句:“我洗脸跟你们化妆一样了。”病情稍微缓解一点,他还背诵《古文观止》里的经典佳作。病危中的他,以极大的毅力和乐观的心态与癌痛进行抗争,有时他竟然要求打开电视机看一会儿世界杯足球赛。
  第三次手术后,他全身的并发症更为复杂,极度虚弱。即便在这样的时刻,他依然尽可能给每一个人一张笑脸……
  病重期间,胡锦涛总书记亲自看望、慰问了华益慰,对他的高尚医德和高超医术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他是共产党员的优秀楷模,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杰出代表。
  生病期间,每天都有数不清的人前来探望,有将军,有士兵,有农民,有工人。有的人一见面就控制不住情感,失声痛哭。有的人请求护士,在华主任睡着的时候,让他偷偷看上一眼,鞠三个躬。更多的人则是眼含泪水,在留言簿上写下深情的祝福:好人一生平安!
    “一个医生,只有从内心里尊重病人,才能对病人有耐心。”
  儒雅温和,文质彬彬,这是华益慰留给很多患者的印象。很多病人见他一面,就觉得他值得信赖。
  每次查房,他总是靠近病床,面带微笑与病人交谈。他说:“一个医生,只有从内心里尊重病人,才能对病人有耐心。”
  在一段录像里,他和一名普通患者有这样一段谈话:
  “一切都准备好了,后天我们就手术了。把治疗的事交给我们多考虑,您自己就配合我们治疗。手术后提醒您,伤口要是有点疼,不能怕疼,胳膊、腿能动的地方要多动,自己要多翻身,有痰把它咳出来,不能让肺里面闹毛病。这两天好好休息,喝点稀的,再给您输点液……”
  这是他最寻常的一次谈话。对于他来说,很多话已经重复了千百遍,可他却从不厌烦。
  几十年来,华益慰养成了一个习惯:手术前,他都是提前来到手术室,细致地做好各项准备,然后就站在门口等候病人,让患者在麻醉前看到医生的面容,交谈几句,让病人放心;手术中,他总要亲自开腹、关腹,直到缝好最后一针;手术后,他从不急于换下手术衣离去,而是观察病人的每一个细微变化;病人醒来后,他总是及时来到病人床边,询问病人感觉,交代注意事项。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举动,他做了一辈子,习惯成自然。点点滴滴,折射出他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也包含了他对患者的无限深情。
  华益慰认为,医生不仅要用手术刀为病人治病,更要用心为病人治病。在冬天,当他为病人查体时,总是先搓热双手,捂热听诊器,尽可能不让病人感到不适。做手术时,他尽量在患者原有的伤口上开刀,以免造成新的伤痕。切甲状腺瘤,必定沿着皱纹开刀,这样术后就看不出痕迹。他曾经说过:“当了一辈子外科医生,能得到病人的认可,这是我最大的幸福。”
  华益慰对病人极端负责,从来没有为家事请过假。他的手术总是排得满满的。有人怕他疲劳过度,劝他别太拼命。可他说:“好多都是癌症病人,实在拖不得。我晚做一天手术,他们就多受一天折磨。”
  1981年,老伴张燕容因直肠癌做了手术,就住在华益慰的科里。白天太忙,他只能晚上来照顾老伴。说是照顾老伴,可他一坐在凳子上就睡着了,叫都叫不醒。后来,他干脆找了一条长绷带,一头拴在老伴的床头,一头拴在他的手腕上,让老伴有事就把他拽醒。看到他累成那个样子,老伴也不忍心轻易拉那条绷带……
    “病人只有病情轻重之分,没有高低贵贱之别。”
  “病人只有病情轻重之分,没有高低贵贱之别。”在华益慰眼里,不管是官员还是平民,都应一视同仁,精心救治。对于那些生活窘迫的贫困患者,他更是关怀备至。
  华益慰体恤病人的不易,从来不让病人多花一分钱,不该开的药品坚决不开,能省的耗材尽量节省。在手术中,很多医生喜欢用一次性吻合器缝合刀口,尽管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但是患者买一套吻合器,需要花数千元甚至上万元。所以,对于经济困难和不愿意用吻合器的患者,他尽量不用,而是用手一针一针地缝合。虽然自己辛苦点,却为患者减轻了负担。同事们评价:“他的缝合技术一点不比吻合器差。”
  华益慰的一片真情,赢得了患者的尊重和信任。很多患者做了一次手术,就把他铭记心里,几十年来一直保持联系,像亲戚一样走动,甚至把他当成了最亲的人。
  2003年1月,一名患者因车祸导致脑出血,偏瘫失语,吞咽困难,一直靠鼻饲进食,营养严重不良,人瘦得皮包骨头,并出现肺部感染。2004年3月,华益慰决定给他实施胃造瘘术,以改善他的营养状况。手术前,尽管病人无法正常交流,华益慰仍像对待其他患者一样,耐心地交代手术事宜。手术那天,华益慰早早站在手术室门前迎接病人。细心的家属看到,病人的嘴角一咧,说明是在笑。后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病人存在记忆障碍,连自己的孩子也经常叫错名字。但令人惊奇的是,每当他看到华益慰的照片时,就会异常兴奋,用手比划着叫嚷,表示他认识华益慰。
  华益慰一生本本分分,清清白白,把品行看得比命都重。从医56年,他从未收过一个红包,从未拿过一次药品回扣。对此,他说“廉洁是医生的本分,贪财图利,乘人之危,根本不配当医生。”
   “饱满的谷穗永远低着头,而空虚的毛毛草却翘着头。人要做沉甸甸的谷子,不要做轻飘飘的毛毛草。”
  华益慰是个少有“光环”的专家。虽然在外科界知名度较高,但他从不刻意追求头衔、论文和奖项。华益慰常年工作在临床第一线,每年要做大量的手术。他耐得寂寞,不慕纷华,鄙视虚名,厌恶作假。他一生中最大的医疗“成果”,就是几千例经过他精心救治的患者和他帮带的200余名外科医生。
  这是华益慰的一张学术成果“清单”:从医56年,发表专业学术论文16篇,参与编著的《手术学全集》获1999年度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另获四等奖两次,医疗成果三等奖一次,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数量确实不多,但每一个成果都是他总结临床实践的用心之作,没有一点“水分”。华益慰的座右铭是:淡泊宁静,敬业乐群。他学风端正,从不挂虚名,甚至自己参与的研究工作,如果认为贡献不多,也不同意署名。
    “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要告诉年轻医生,避免他们走弯路。”
  作为外科知名专家,华益慰悉心培育人才,甘为年轻人当配角,把医术毫无保留地传给了下一代。他说:“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要告诉年轻医生,避免他们走弯路。”他希望年轻人能站在自己的肩上,立得更高,看得更远。
  副主任医师郭一滨说:“我刚调到医院不久,华主任就放手让我当主刀,他当配角。记得有一次,一名患者做胰腺十二指肠切除手术,这是我做的第一例大手术,心情十分紧张,担心做不好。华主任鼓励我大胆做,把手术中应注意的事项反复进行了交待。手术从早上8点一直到晚上8点,整整12个小时,华主任始终站在一旁,关注着手术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手术成功了,我很高兴,华主任比我还高兴。”
  有名年轻医生做了一台肿瘤手术,患者甲状腺下面的一个动脉不慎滑脱,出血很猛。这名年轻医生做手术时间不长,心里非常着慌,于是把华益慰叫来,帮助他止血,完成这个手术。术后,年轻人感到很惭愧,可华主任没有一句责怪的话,而是把这个手术的图谱找出来,重新给他讲解动脉为什么会滑脱、如何快速止血等知识,让年轻人十分感动。
  在华益慰的带动下,北京军区总医院外一科形成了胃肠、肝胆、血管、肛肠、小儿外科等门类齐全的专业体系,肾移植、腹腔镜、胆道镜等新技术相继开展,外科技术力量日益壮大。他因此被北京军区评为“育才有功专家”。
    “芳林新叶催老叶,清流前波让后波。”如今,一大批年轻医生成长为业务骨干,挑起了科室建设的大梁。
  医乃仁术,无德不立。大医有魂,生生不息。华益慰的高尚品德和人格魅力,将永远激励着我们!
  (《人民日报》2006年07月13日 第08版有删增)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贵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 地址:贵州省贵安新区大学城贵州医科大学 | 邮编:550025 | 电话:0851-88416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