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的“好曼巴” 甘肃省玛曲县医生王万青
 

  颁奖词:只身打马赴草原,他一路向西,千里万里,不再回头,风雪行医路,情系汉藏缘。四十载似水流年,磨不去他对理想的忠诚。春风今又绿草原,门巴的故事还会有更年轻的版本。


  王万青,1944年12月生,上海人,198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文化,甘肃省玛曲县人民医院外科主任医师,甘肃省地方病防治先进工作者,甘肃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感动中国”2010年度十大人物,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40多年来,他扎根草原,在高原牧区救死扶伤。“在草原上,我们都很尊敬‘王曼巴’(医生)。”牧民嘉措动情地说。
    从上海小伙到草原“曼巴”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当时毕业后填报志愿,我没写具体地方,只写了两行字——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44年后,王万青对自己年轻时的抉择依旧无怨无悔。
  1968年,24岁的王万青从上海医科大学毕业后,来到了甘南藏区。从此,这个上海小伙子将满腔热血都倾注在了藏区牧民身上。44年的流金岁月,王万青扎根玛曲草原,诠释了汉藏团结一家亲的民族情谊。
  初到甘南,王万青毅然选择了医疗条件最艰苦的玛曲县阿万仓乡卫生院。阿万仓乡距离玛曲县城50多公里,绝大多数居民是藏族牧民。王万青刚去的时候,这里还没有通公路,只有一片茫茫草原,通行靠骑马或徒步。到达乡中心卫生院,眼前的情景让王万青大吃一惊:两间破旧的土坯房,只有4个人,“镇院之宝”是一台血压计,药品奇缺,得用牦牛到县城去驮。王万青坦言,从城市到乡村的巨大落差,让他刻骨铭心。
  在给牧民们看病的过程中,王万青意识到,高原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极为重要。他和妻子一起,起早贪黑给当地牧民实施预防接种。到1985年,阿万仓乡“四苗”接种率达到85%,成为全州计划免疫工作的先进典型。王万青还和同事们逐步建立了严格规范的门诊制度,先后为3000多名牧民建立了门诊档案。
    “牧民对我就像亲人一样”
  在阿万仓乡,许多人并不知道王万青这个名字,但只要说到大脚“曼巴”,牧民们就会纷纷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他是个好“曼巴”。
  “那时候,很多病在大医院可治好,但在草原上可能就是死路一条。我们只能尽力而为。”王万青说。
  语言不通成为诊疗的巨大障碍。王万青只好在本子上把一些看病时常问的话用汉语音译成藏语,然后背下来,连说带比划,试着与前来看病的牧民交流。不到半个月,笨办法奏效,王万青能独立看病了。
  牧民加白回忆,1973年,他的舅舅阑尾炎发作被送到阿万仓卫生院。“当时我们不懂什么叫阑尾炎,只知道是肚子疼。听大脚‘曼巴’说要动手术,都吓坏了。”经耐心解释劝说,王万青成功为病人做了手术。
  “这可是阿万仓历史上第一例阑尾手术!”加白说。
  这次成功的手术,让牧民们记住了这个穿45码鞋的大脚“曼巴”。
  直至1990年被调到玛曲县人民医院,整整20年间,王万青的足迹遍布阿万仓草原的每一个角落。他多次在牧民帐篷中救死扶伤:在牛粪堆上为大出血休克的产妇实施胎盘剥离术,在夏窝子(夏季放牧点)抢救患肺炎心衰的新生儿,为病人做肛瘘手术,从死神手里夺回患急性高原肺水肿牧民的生命……王万青戏称自己是全科大夫,“什么病都得看啊!”
  “不管走到哪,都有藏族同胞给我驱赶狗群,热情拉我到帐篷里喝酥油茶、吃羊肉,晚上怕我冻着,还给我盖上厚厚的牛羊皮……牧民对我就像亲人一样。”王万青动情地说。
    “草原给了我人生的意义”
  为了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王万青购买了大量的资料图书刻苦攻读,他在为群众看病治病的同时,结合临床病例,翻译医学资料10多万字,先后在地方和国家级医学杂志上发表了《阿万仓乡牧民发病情况分析》、《玛曲县医院十年外科住院病例分析》等科研论文20多篇。
  在基层医院工作,医生不仅需要医术过硬,更需要成为多面手。在玛曲县人民医院工作了十几年,王万青主刀及主持参与各类手术上千例。在他担任外科主任期间,先后成功实施多例高难度手术。
  2003年,王万青退休了,但他依然积极乐观,爱说爱笑,时而表现出孩子般的俏皮。
  当年,王万青娶了自己的“学生”、藏族女护士凯嫪为妻,在草原上安了家。
  如今,老两口就住在玛曲县医院后面,小院里有一个很小的花园,种着些不知名的花草。走进屋里,一大间房子辟为客厅、书房、卧室,中间都只隔一门帘。书房里挂满了画和照片,大部分内容是草原、白云、牦牛、藏族妇女、孩子。王万青指着一张照片说,上面的美丽藏族女子就是自己的妻子凯嫪,两个孩子是自己的儿子。说着,老人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如今,王万青的两个儿子继承父志,先后来到父亲倾注了十几年心血的玛曲县人民医院工作。他唯一的女儿其美则嫁给了阿万仓一位牧民,留在了草原上。
  早在1988年,王万青就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母校也没忘记他,2009年12月21日,校领导亲自为他颁发了“校长奖”。
  面对荣誉,王万青淡然一笑,“我觉得一个医生治好病人是理所应当的,没必要夸奖我、感谢我。”
  当年跟王万青同来甘南的4名同学,后来都陆续回了上海。留下来的,只有他一个。王万青有好几次机会可以回到老家上海,他都放弃了。
   “其实我一直想念上海!前些年还觉得没回去有些遗憾,如今想通了,草原就是我的家。我要一直留在这里,还可以发挥余热,为藏族群众治病送药,直到心脏停止跳动。”王万青平静地说。
  44年里,王万青先后被甘肃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地方病防治先进工作者、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面对荣誉,他总是淡淡地说:“城市的生活物质享受的确很丰富,但草原给了我人生的意义。”
  (《人民日报》2012年11月02日第4版和2010年8月13日第2版有删减)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贵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 地址:贵州省贵安新区大学城贵州医科大学 | 邮编:550025 | 电话:0851-88416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