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良将便为良医 胡佩兰用行动彰显医者仁心医德本色
 

    【颁奖辞】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你是仁医,是济世良药。
    胡佩兰医生,中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的母亲。1944年,胡佩兰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部;1986年,70岁的胡佩兰从郑州铁路中心医院退休。退休后的8年间,她捐建了50多个“希望书屋”。2014年1月22日5时30分,98岁女医生胡佩兰逝世。2014年2月10日,胡佩兰被评选为“感动中国”2013年度十大人物。
  “你们记者来采访我,我的病人怎么办?让病人等着吗?那能行?”这位满头白发,带着眼睛的医生便是97岁高龄的胡佩兰,此时的她端坐在桌前,一手持钢笔,一手按压着病历本,面对记者的提问严肃回绝。
  4月8日上午,记者来到郑州市建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等待,才等来了胡佩兰医生的几分钟休息时间,趁此间隙,记者赶忙采访。
   医德高尚,仁心仁术,行医69年
   “我一九三几年学的医,1944年毕业后便开始当医生,一直到现在。”简单一句话,涵盖了这位老人平凡却不普通的医者之路。记者细算,胡佩兰医生到如今已从医69年,几十年如一日的医者仁心,让她医务室墙上的锦旗更加显得鲜艳醒目。
  胡佩兰的学生唐利平告诉记者,胡老师因为年纪大了,行动不方便,六点多就得起床,八点半就来到了卫生站。基本上每天都工作到中午十一二点。有时候病人比较多,甚至要工作到下午三点。忙起来连午饭都不吃,我们把饭端到她桌前,她只顾着写病历都没空吃饭。
  日日如此,年年如此。除了周日休息,胡佩兰每天都坚持来卫生服务中心坐诊。有时遇到法定节假日,还要求和自己的学生一起来值班。在她看来,上班就是最大的乐趣。可是坐诊看病对于97岁高龄的老人来说,精力消耗着实不小。
  众所周知,看病讲究“望、闻、问、切”。在近两个小时的会诊中记者发现,胡佩兰基本上都要不停的站起来去为病人检查、坐下来写病历。由于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症,胡佩兰的腰部束上了钢板。据唐利平统计,平均每天上午都会有20余名患者前来看病。但97岁的胡佩兰却笑着说:“我没觉的累,一来上班给病人看病,我就觉得可有劲。”
    “上次生病住院,医生说胡老师是房颤,就是心脏疾病的一种,这种病需要休息,不要再来坐诊看病了。才住了七天院,便又来这里为患者看病了,谁都劝不住。每天只要来上班就特别精神,对待患者特别认真。”
  不为良将,便为良医,最喜欢工作
  谈及当初为何选择当医生,胡佩兰告诉记者:“我年轻的时候就觉得,做人‘不为良将,便为良医’。当时是旧社会,当医生为穷人看病是行善积德的好事,我就去学医了。”
    “不为良将,便为良医”这句话也伴随着胡佩兰走到了现在。凡是熟知胡佩兰的人无不对她竖起大拇指。
   “我们这片都知道胡医生,那么大的岁数还坚持工作。每天都有好多人来找他看病,大家都说人可好了,态度和蔼而且尽职尽责、医术高超。”在建中街社区居住的武大姐告诉记者。
    “我这十多年都是找她看病的,看病仔细,态度特别和蔼,而且看病拿药决不让你花冤枉钱。你看我今天从挂号到看病到拿完药,一共花了十二块五,这要在别的地方,不知道花多少钱呢。”
  几十年如一日的尽心尽责,彰显出一位老医生的高尚医德。记者粗略统计了一下,8号上午,从九点一直到十点半,不到十平米的医务室内,等候看病的患者从未少于十人,而在走廊的长椅上,排队候诊的患者络绎不绝。在这些人中,有的是胡佩兰医生的老患者,有的则是慕名而来。
  “还有很多外地的患者,像北京、徐州等地,都是慕名过来看病的。他们看完病都说这看病花的医药费还没我那火车票贵呢。”唐利平说。
    最大愿望:身体健康,能动就干
    “我最喜欢的事就是上班,最开心的事就是上班,最大的心愿就是能身体健康,活一天,学一天,干一天,能动就干。”胡佩兰医生笑着跟记者说道,谈笑间神采奕奕,俨然不像一位近百岁高龄的老人。 
   “虽说胡老师现在耳朵有点背,但是脑子特别清楚。”唐利平说。
  记者在等候采访中发现,胡佩兰大夫在翻看桌上的病历时,刚到一位病人的名字后,便对学生唐利平说道,“这不是昨天的那个病人吗?今天是来拿药的吧。”唐利平接过病历看了很久,仍旧没有想到这到底是哪个病人,最后翻看登记簿的时候才恍然大悟。
  别看胡佩兰医生年纪大,但是坐诊这么多年,从未出过差错。多年来的小心谨慎、认真负责,赢得了病人的信赖和认可。
  “我是听我小姨说才过来的,别看人家胡大夫年纪大了,但是感觉这她看病思维特别清晰,而且病历上写的也特别清楚、工整,可放心来这里看病。”
    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一件有意思的事情。由于条件有限,一些患者需要进行像B超之类的医疗检查,不得不去规模较大的医院。而此时胡佩兰则会把要去哪个医院以及找哪位医生挂号都写的清清楚楚。而书写这些“推荐信”的只是一张巴掌大的纸片。唐利平告诉记者,“老师不想浪费,看到废弃的病历单便裁剪成小纸片,书写成为简易的化验单。”  
    “胡老师平时生活上就特别节俭,也不容许我们浪费。但是对于帮助别人,她从来没有小气过。有些病人钱没带够,胡老师就自己掏腰包付钱。而且,据我所知,咱们胡老师是郑州市最年长的青年志愿者,她到现在一共捐出了7万余元来创建希望书屋。”唐利平说。
    医者仁心,医德本色。在治病救人的同时,胡佩兰也为身边的同事、学生树立了好榜样。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也对年轻人有了更多的期许。胡佩兰捐款建书屋,就是希望年轻人能够努力学习,认真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做一个有用的人,不要荒废光阴。
    “我不会打牌,不会吸烟,不爱旅游,不爱和人聊天,就喜欢工作。我不愿意住老年公寓,觉得天天在公寓里除了吃饭就是等着死,你说天天拿着养老金在家坐着有啥意思?人活着要有用。我现在上午上班,下午在家看报纸,看电视。就是想着身体健康,多活一天,多工作一天,多看几个病人。”
  2014年1月22日5时30分,胡佩兰在郑州逝世。老人留给世人的最后一句话是,“病人看完了,回家吧”。

(本文选自《人民网·河南频道》)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贵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 地址:贵州省贵安新区大学城贵州医科大学 | 邮编:550025 | 电话:0851-88416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