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中的向日葵──访中国贵州援乌干达志愿者金庭旭老师
 

  走进她的办公室,看到三张办公桌占去大半空间,有摆放整洁的文件夹,有三三两两的课本躺在上面。靠右手边的桌上,她的笔记本处在屏保状态,她的桌上,一个25cm左右的木雕醒目的矗立在文件夹之上,墙上挂着一幅唯美风景图,而她正在伏案埋头工作,丝毫没有察觉,我们的到访,听到我们的呼唤:“金老师好”,才发现我们。
  2012年,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乌干达项目首次向社会公开招募志愿者,金庭旭老师从数千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入选首期中国(贵州)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乌干达项目志愿服务队,并任副队长,支教于乌干达国立马克雷雷大学,完成大量教学、法律文书翻译工作;同时受使馆调派,参与文化交流及全国人大委员长张德江仿问乌干达礼宾接待工作。期间,她受到多位国家领导人、贵州省委书记、共青团中央、中国驻乌干达大使馆、乌干达教育体育部、乌干达国立马克雷雷大学等的高度评价和肯定,个人事迹受到人民日报、新华社、乌干达New Vision报、贵州电视台等众多中乌主流媒体的报道。
    梦想开花
  作为首期中国(贵州)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乌干达项目志愿者,金庭旭老师觉得这其中充满了太多的意外与惊喜。她的长辈曾是20多年前贵阳医学院援几内亚比绍医疗队队员。当年,长辈讲述的关于非洲的故事激起年幼的她对非洲的无比好奇,动画片《狮子王》和三毛的书《撒哈拉的故事》中描述的非洲,更加深了她对非洲的向往之情。即使后来大学学医,去非洲的想法一直不曾变过,反而觉得学医能够得到更多的机会。
  金庭旭老师说:“自上一次因为没有毕业而失去赴突尼斯志愿服务的机会,我一直都觉得很可惜”。而后,她就一直关注这方面的信息。一次偶然加班,在途经学校广场时,她刚好听见广播关于招募志愿者前往非洲的新闻,回家查阅相关信息后,发现汉语教学岗位比较适合,便尝试报考。由于没有抱太大希望,所以连个人资料都是用平邮投递的。半个月后,她接到考试的通知,随后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得到援非志愿者的名额。或许她自己都不会想到,有一天能代表中国服务非洲。那一刻,她的梦想终于发了芽,开了花。
    在乌干达的日子
  对于没有去过非洲的人来说,也许那里真的如报道:贫穷、饥饿、疾病、战争,但实际上有些事不是你亲身经历的,是不能了解其事实。虽然回国一年了,但说起此次在乌干达的志愿服务,金庭旭老师依然记忆犹新:“没去之前一直以为那边的生活很艰苦,想象着全队的人都要挤在一个小小的茅草屋里,还要睡地铺,我们也是带着这样的准备去的,因此带了很多的生活用品,连洗发水都准备了一年的量,衣服也都是户外装,有个队友还特意带了睡袋。”说起自己刚到乌干达首都坎帕拉下飞机时的场景,她似乎有些激动,脸上一直挂着笑,眼睛里的光亮不停的闪烁着,似乎此时此刻,她又站在那个湛蓝的天空下,不停的朝着当地民众挥着手。
  坎帕拉,一座赤道线上的高原城市,气候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炎热,夏季温度竟和贵阳相近,环境很干净。由于初到一个陌生的国度,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的不同,国家、驻乌的中资企业、机构等对志愿者非常的照顾,中国驻乌干达大使馆已为他们提供了条件较好的公寓,尽管会有断水断电的事情发生,但能让非洲朋友学习中国文化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
  到达乌干达稍作休整后,她便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马克雷雷大学(Makerere University)语言中心,担任汉语教师和汉语翻译,并协助该校筹建乌干达第一所孔子学院。马克雷雷大学,是东非排名第一的高校,也是东非最盛产政治家的学府。她所接触的学生,基本都是当地精英阶层。但即使这样的名校,电教设备依然缺乏,她为了第一节课,还特意制作了PPT,结果去了教室才发现没有电教设备,全系唯一一台幻灯机没有驱动程序,也从来没有人使用。但这并没有影响教学,也没有影响学生们对汉语的渴求。她结合乌干达的具体情况,自己编写汉语教材,记得首次上课的前一天晚上,她脑海中还不停萦绕着“如何让对汉语完全陌生的乌干达大学生们喜欢上汉语”这个问题。功夫不负有心人,她将上课的内容分成一个个场景,注重汉语口语的训练学习,比如自我介绍、天气、购物、吃饭等,这种情景式教学提高了同学们的兴趣,深受同学们的欢迎,课堂气氛很活跃;同时,她也向同学们讲解中国的古诗词,像“人约黄昏后”、“锄禾日当午”等,让同学们了解“琴棋书画”、“文房四宝”等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以及中国现在的发展情况。听后,很多学生纷纷表示,要前往中国亲身学习中国文化,深入了解中国的发展变化。
  金庭旭老师还讲述了在乌干达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马克雷雷大学的学期设置与中国不同,她每上两个月课便有一至两星期的假期,期间,她走访了周边国家以及乌干达美丽的国家公园,或者受邀请去学生家里做客,参加他们的聚会。她也跟我们聊到很多乌干达的风土人情,例如那里的贫富差距虽然很大,但人民都很热情、独立。同时,由于曾是英国殖民地及现任英联邦国家,乌干达人民很讲究西式礼仪,就连不同场合的服饰穿着都有一定的讲究,女孩子的礼服甚至不能穿第二次。她还给我们看了很多她在乌干达拍摄的照片,每张照片都是一场华丽的盛宴。
  回忆起在乌干达的日子,有过平静也有激荡,她曾遭受过抢劫,听见过枪声,也经历过两次小地震。虽然她的三位队友曾感染疟疾,但最后大家都安然无恙,平安回国;现在,金庭旭老师已经回到母校工作了,仍然还与乌干达那边保持联系,远程帮助他们完成一些中文工作,积极为那边筹集急需的汉语书籍。
    相信自己
    谈到学习,金庭旭老师说,2010年,我毕业于贵阳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作为贵医人,或许学校能给我们提供的平台和机会无法与名校相比,但我们一定不要自卑,要对自己有信心。学校条件虽然有限,但也在蓬勃发展,竭尽所能为我们提供更大的舞台。我们也许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但不代表没有机会。特别是学习英语,金老师还特意指出,学习英语是学习一门语言,不是仅仅为了考试,无论将来学习深造,或者是出国交流,英语都是作为交流的语言必不可少。看美剧对学英语,特别是提高听力和口语水平是个不错的选择。学习一门语言的意义在于要能用于人际交流。在日常生活中,不需要很生僻的词汇和太复杂的语法,而是要最有效的表达自己的意思,用最短的话传递最多的信息。她说,在国外如果交流时你使用大量的从句、复句、长难句,别人会很惊讶这种表达方式。同时她也劝勉当代大学生,要走出去看一看,不一定要去哪个地方,外面的世界都很精彩。
  访谈中,看着金庭旭老师心平气和地讲述那些记忆犹新的故事,仿佛看见摇曳的向日葵,迎着风吹雨打,伴着霜寒酷暑,将志愿服务精神继续转化为自觉行为和生活方式,微笑着面对生活,乐于助人。最后,待我们话别之时,室外已夜幕将至,偶有点点儿细雨或拂过脸颊,或落在身后的安静年月,我们相信,雨过天晴,阳光下风中的向日葵会变成一片片花海,闪烁着青春的梦想。

(本报记者沈瑶 罗春雨)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贵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 地址:贵州省贵安新区大学城贵州医科大学 | 邮编:550025 | 电话:0851-88416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