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949年)
战火纷飞 元勋创业
若夫丁丑之年,日寇侜张,华北沦陷,沪宁罹殃。我武维扬,国势方张,吾校应运,设于贵阳。——《贵医赋》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原国民政府教育部为谋战时急切之需,并树立西南之医学基础,救济沦陷区医学生之学业,决定在贵阳市建立一所高等医学院校。经过艰难筹备,1938年3月1日,国立贵阳医学院正式成立,为当时教育部直属的九所医学院校之一。
在首任院长、来自协和医学院的热带病学家李宗恩博士的带领下,朱章赓、杨崇瑞、汤佩松、沈克非、张孝骞、王季午、朱懋根、侯宝璋等一大批医学、理学和文学的高水平专家云集贵阳。他们担天降大任、冒枪林弹雨、越山峦阻隔、克物资匮乏,租会馆、借庙宇、搭草棚、建庠所,开创了黔中大地高等医学教育之先河。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高深的学术造诣和先进的教学理念,树立了严谨治学、注重质量、艰苦奋斗的优良学风。
(1949年—1966年)
喜迎解放 薪火传承
已丑晴冬,筑城解放。遂有日洒金辉,月布银光,生有至诚,师无所藏,发扬民族文化,树立科学信仰。十七年间,燕语凤樯,四千雏凤,出林翱翔。 ——《贵医赋》
1949年11月,继任院长朱懋根教授带领全校教职医护员工生喜迎解放。1950年,按中央统一规定,校名取消“国立”二字,改称贵阳医学院,划归贵州省人民政府管理。在贵州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全校教职医护员工生精神振奋,建立党组织,修订教学计划,壮大师资队伍,提高教学质量,重视医疗和科研,使学校各项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20世纪50年代末,在党委书记张植范为首的校领导带领下,学校访名医、寻古方、纳人才,创建祖国医学系,1962年改称中医系,1965年中医系全部学生和大部分教师转出,省里另行成立贵阳中医学院。大力提倡科学研究,同时附属医院增设放射学、肿瘤学等新兴学科和病房,学校发展步入快车道。
(1966年—1976年)
沙河烟云 逆境坚守
十年浩劫,难数荒唐。权威蒙羞,高士遭殃。折骨催心,难教夙志永藏。开门办学,巡回下乡,服务大众,救死扶伤。访千家之茅舍,济万户之否康,起病卧于床榻,授奇术于田郎。 ——《贵医赋》
“文革”中,学校的发展遭受到重大挫折和严重破坏。然而,广大教职医护员工生发扬民族文化,保障边民健康,忍辱负重,坚守工作岗位,救死扶伤,防病治病,积极组织多批医疗队到毕节、黔西、安顺、兴义等县的农村社队,一方面进行巡回医疗,送医送药上门和培训“赤脚医生”,一方面实行“开门办学”,带、教、培养三年制医科学生。举办多期医学专科进修班,开办金沙分院和织金分院等校外教学点,培养了一大批基层医护人员。学校坚持开展科研工作,在地方性氟中毒研究、慢性微电极技术、巴拉巴按蚊实验室驯养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1976年—1999年)
拨乱反正 恢复发展
欣逢拨乱反正,天地重光,思想解放,百事恢张。步步入常轨,事事有新章。携手望八逵,快马好腾骧。大江东入海,摯鲸碧波上。 ——《贵医赋》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春风吹拂下,神州大地万物复苏,学校建设走上正轨,各项工作生机勃发。1978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成为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一批创新性的科学研究和医疗技术进步取得丰硕成果,如:寄生虫学教研室科研工作等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电生理学研究,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克丁病研究,放射科、脑外科的选择性全脑造影,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脑血管搭桥术,介入性放射学的研究等获得省部级奖励。
20世纪80年代起,学校踏上了锐意进取,阔步发展的道路,教学、科研、医疗等工作进入新的发展时期。面对全国高校扩招和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学校适时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建设西南一流、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省属重点医科大学”,为学校进一步发展明确了方向。
(1999年-2010年)
凤凰涅槃 三步圆曲
喜有世纪之交,彩动缥缃,知人才之珍贵,行众方而周详,令地广便骏驰,看天高任隼扬。“申博、迎评”,挽羲和而掌玉盘,名列前茅,上顶峰而览穹苍。 ——《贵医赋》
进入新世纪,学校提出了“文化建校,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和“走发展自身特色的办学强校之路”的发展思路。全校教职医护员工生励精图治、厚积薄发,学校2003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05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2006年成为贵州省省属重点大学,奏响了新世纪初年的“胜利三部曲”。学校成为了一所办学层次丰富,以医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科研型综合大学。
(2010年—至今)
新的起点 续写辉煌
于是干励其志,师戒其装,生尽其情,群骋其想。合力申大,共度温凉;牵手向远,再铸辉煌。沙河之柳,遥对党武之杨;城北之士,喜登南乡之堂。——《贵医赋》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紧紧围绕更名为贵州医科大学的奋斗目标,以“跳出贵医看贵医,站在全国看贵医”的胸怀和视野,按照“践行科学发展观,干字当头,推进医学教育综合改革;坚守质量生命线,实字为要,培育高素质的医学人才”的工作要求,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医学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创新等方面得到了极大提升,促进了办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
随着新校区建成启用,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围绕贵州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贵医人从未忘记自己肩负的使命与担当,将更加奋发进取,发挥好学校在贵州高等医学教育领域中的引领示范作用。
春风劲舞,凝心聚力。2014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贵阳医学院第四次代表大会胜利闭幕。这是贵医阔步迈入新的奋斗历程、全面建设高水平医科大学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大会选举了新的领导班子,统一了思想,鼓舞了士气,明确了方向,确定了学校的奋斗目标是“建设具有明显特色,西部一流,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高水平医科大学。”
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2015年贵阳医学院正式更名为“贵州医科大学”,这是一个新的起点、新的征程。相信贵医人一定以开放的胸怀、睿智的眼光,秉承“诚於己,忠于群,敬往思来”的校训,加强内涵建设,加快自身发展,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建立大健康学院;积极与贵州省中国科学院天然产物重点实验室整合,集中力量打造国家级重点实验平台,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同步小康作出应有贡献。